投智人生 第五十一集 医者禅心
专访四之四 一位医生是怎样经历禅修呢? 医学科研与体证禅修,有何共同点? 人经历「危机感」时会有惊涛骇浪。不过,原来当我们感受到「机感」,就会看到生命有转机与希望。 上集林德深医生分享管理。今集,林德深医生谈及医者禅心。 林医生从事医护,志愿为病人及家属分忧。自2008年接触禅修,他每日持续用功。一直以来,他记录每日禅修的心路历程。 在修证佛法的漫长过程,他留意到自己渐渐增长慈悲心,待己待人的态度由严苛转化为明白理解,学会给予适切的回应。 体会生命终结有时,林医生深愿有生之年能在佛法上精进修学、亲身实证,有机会与人分享对医学与佛法的感悟。 佛法有实际「好玩」的地方!当人人体会缘起无常的事实而活得开怀自在,在自身及待人上有一点转化,社会便能有很大的改善。 嘉宾简介: 林德深医生 林医生专长于临床遗传学,曾任职香港卫生署临床遗传服务部门主管。他 服务政府三十八年后,现于私营机构继续工作。 林医生在1976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 1988 年取得医学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别取得香港儿科专科学院荣授院士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疗儿科病症之中,发现研究遗传学重要。 他对学术贡献良多,曾于各大医学期刊发表百多篇学术文章, 也是不少医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并于中 文大学及香港大任职荣誉教授,并曾任两间大学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担任不少遗传学相关的专业组织及医学会议的主席 及理事会干事。 林医生 于 2008 年接触禅修,受学于南怀瑾老师。他 完成了香港大学的佛学硕士课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场合讲授佛学讲座, 以科学角度阐释佛法。
详情投智人生 第五十集 开心主管
你知道——细胞与人体,个人与群体,两者都有相似之处吗? 成员如何减少排斥,有效相融合作呢? 林德深医生既是医生和科研人员,也是资深的管理人,在香港卫生署曾任部门主管多年。 林医生的领导风格,力求「开心」型,好让成员一心。 他对于管理团队有什么心得呢? 对于管理系统与风险方面,有什么情况需要留意? 为发挥群体的内外优势,主管及成员可从哪方面深刻了解自己? 林医生看到,组织管理与个人生命,密不可分。群体组织无论大小,都由个体的品性、工作态度等方面而成。 个体怎样待己对人、接物处事,都反映着个人品性、气质与信念——我们有否留意到呢? 为发挥团体使命,我们有否关心自己与他人的需要,与人良好互动? 林医生重视了解自己与人生。 他如何认识禅修呢? 医学科研与体证禅修,有何共同点? 今集,林德深医生与你从管理组织,谈及认识自己。 嘉宾简介: 林德深医生 林医生专长于临床遗传学,曾任职香港卫生署临床遗传服务部门主管。他 服务政府三十八年后,现于私营机构继续工作。 林医生在1976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 1988 年取得医学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别取得香港儿科专科学院荣授院士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疗儿科病症之中,发现研究遗传学重要。 他对学术贡献良多,曾于各大医学期刊发表百多篇学术文章, 也是不少医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并于中 文大学及香港大任职荣誉教授,并曾任两间大学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担任不少遗传学相关的专业组织及医学会议的主席 及理事会干事。 林医生 于 2008 年接触禅修,受学于南怀瑾老师。他 完成了香港大学的佛学硕士课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场合讲授佛学讲座, 以科学角度阐释佛法。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九集 爱美是幸福?
专访四之二 有人会问: 「医生医生,我想外表更美。你能满足我的渴望吗?」 「医生医生,你是天主教徒,为何会每日禅修?」 上集提到:林德深医生致力探讨遗传学,认识疾病里有着无数复杂的遗传因素。 基因蓝图的研究显示,人类的细胞与染色体原来受到庞大的遗传基因系统所影响,不断演化。 无疑,外貌普遍反映健康状况。时下整容风气冒起,我们有否静思:整容的心态是什么? 人若追求外表完美,有否想过: 美感是随时转变呢? 我们是否将自己的幸福任由他人评价? 整容与医学治疗的宗旨能否一致? 资讯发达,有利大家博学多闻,从而得知医学与禅修如何帮助我们提升身心健康,寻找幸福。 但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听闻的阶段,内心仍然感到贫乏呢? 八十年代,医学界开始吸收佛教禅修部份的精髓,以科学分析、辅导方法,帮助学员减压、处理焦虑。 参加静观课程时,我们是真正获益、重整生活方式,还是漠视社会的核心问题? 禅修不是纸上谈兵。林医生身为天主教徒,2008年有机会接触禅修,持续学习体证,不断反思禅修的意思与作用。 今集,林德深医生与你谈心——在爱美当中,发现自己内心。 嘉宾简介: 林德深医生 林医生专长于临床遗传学,曾任职香港卫生署临床遗传服务部门主管。他 服务政府三十八年后,现于私营机构继续工作。 林医生在1976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 1988 年取得医学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别取得香港儿科专科学院荣授院士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疗儿科病症之中,发现研究遗传学重要。 他对学术贡献良多,曾于各大医学期刊发表百多篇学术文章, 也是不少医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并于中 文大学及香港大任职荣誉教授,并曾任两间大学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担任不少遗传学相关的专业组织及医学会议的主席 及理事会干事。 林医生 于 2008 年接触禅修,受学于南怀瑾老师。他 完成了香港大学的佛学硕士课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场合讲授佛学讲座, 以科学角度阐释佛法。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八集 医学、遗传学、佛学
专访四之一 第四十八至五十一集有资深医生受访。探求知识的你,不容错过! 遗传学以科学论证,尝试对治过千种罕有的 婴儿 病症,包括生理或智商上的缺憾 。目的是为解除儿童的痛苦 。 林德深医生从业于儿科医疗十年后,着手研究当时冷门的遗传学领域。他 凭什么闯入新领域呢? 林医生深信:每一个新生婴儿都是独特的,他们若患有先天疾病,情况千变万化。林医生都深思原因在何。动力源于爱惜每个新生儿,以及对遗传学有兴趣。 面对未知之数,一般人会感到痛苦。历来, 林医生认识新的病症,发现问题成因,力求找到解决出路 嘉宾简介: 林德深医生 林医生专长于临床遗传学,曾任职香港卫生署临床遗传服务部门主管。他 服务政府三十八年后,现于私营机构继续工作。 林医生在1976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 1988 年取得医学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别取得香港儿科专科学院荣授院士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疗儿科病症之中,发现研究遗传学重要。 他对学术贡献良多,曾于各大医学期刊发表百多篇学术文章, 也是不少医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并于中 文大学及香港大任职荣誉教授,并曾任两间大学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担任不少遗传学相关的专业组织及医学会议的主席 及理事会干事。 林医生 于 2008 年接触禅修,受学于南怀瑾老师。他 完成了香港大学的佛学硕士课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场合讲授佛学讲座, 以科学角度阐释佛法。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七集 素型引力
专访四之四 空姐Sharon和空少Draco经常遨游各地,留意当地厨艺,引发创意。现时外国的新菜色是怎样呢? 寺院日式料理,厨师与食者的心态会是怎样呢? 味道清淡,体受素食真味,原来带来惊喜。 这集与你想像素食新味觉。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六集 煮素乐
专访四之三 Sharon、Draco 等Mobile Green Chef 各有工作,工余时享受煮素食,只因重视平衡生活与工作。他们怎样聚集四人丢力量,互相配合呢? 在他们眼中,基层儿童在学习落厨煮素有什么趣事? 他们热爱煮素,同时也爱逛街市小店、旧式杂货铺。寓工作于娱乐,他们享受研究菜色美味,构思新点子。 素食新主意,重点在哪里? 这集与你想像素食新鲜味!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五集 藉着素食说爱你
专访四之二 今集,嘉宾Sharon和Draco藉着素食说「爱你」—— 喜爱落厨煮素、关爱动物、爱护基层儿童。 在数次社区服务中,空姐 Sharon发现基层儿童没机会外出用餐,因而尝试办亲子素食烹饪活动。起因与过程是怎么的呢? 空少Draco饲养三猫三狗,是动物热好者。遇见流浪动物受人遗弃、忽视,Draco作出什么行动,来将素食与爱护动物结合呢? 他们主张的「无框框」素食创作是什么? 香港人生活多姿多彩,是什么推动着Sharon和Draco在有限的时间,教人煮素,而且致力服务社区、关心动物呢?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四集 素食移动。型厨师
专访四之一 你以为素=罗汉dry? No! 空姐空少告诉你:其实,你的味觉与眼界可以更开阔! 新一辑一连四集《投智人生》,主持人访问 Sharon 和 Draco。 是什么火花令这两位空姐、空少,在千尺高空中志同道合,对素食生起浓烈兴趣,业余开班,分享创意素食烹饪呢? 素食厨艺与社会关怀,又有什么微妙关系? Sharon 和 Draco 身为美女型男,有什么原因令他们喜欢品尝素食呢?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三集 生活力量 —— 别怕麻烦
李家麟医师 专访四之四 李医师视人生为「必死」之前的一趟旅行,各人自己的旅程。 如果你时常看病,李医师给予你贴士,看看自己生活心态、习惯…… 李医师的Facebook留言有「冷漠」的火。他的心路历程是什麽? 今集「投智人生」与你「切」身处地:了解在「必死」之前,怎样不怕麻烦,活好此生。 李家麟医师 香港注册中医师。 八十后,200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系,其后执业应诊,并作公众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医师惯常每星期与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桥底,为长者及无家者义诊。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二集 人人必死 —— 我怎活好此刻?
李家麟医师 专访四之三 人必有一死 —— 这是生命真相。那么,我们今天怎样生活呢? 李家麟医师怎样从「超怕麻烦」到体会「留惑润生」,过着「轻快的人生」? 身痛、心苦,是不是问题? 每人的心态、观念都在建构香港社会的文化。 你我怎样生活,致令大家忽略了贫富差距、无家者,乃至社区上无依无靠的长者呢? 李医师聆听无家者心声已有数年,看到无家者及长者被物化成为数字、问题或负担。 他如何体会人类是多元共生的细胞,而非单一细胞,不用凡事硬要符合单一的标准? 有什么促成李医师仁心仁术? 今集「投智人生」继续与你追「问」社会现况,感受人生。 李家麟医师 香港注册中医师。 八十后,200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系,其后执业应诊,并作公众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医师惯常每星期与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桥底,为长者及无家者义诊。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一集 病 —— 烦吗?
李家麟医师 专访四之二 大家跳出对长者的既有印象,平等互助,才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深厚连系。 家庭成员中如有长者,我们有没有感受过他们此时在追求什么? 我们想晚年生活幸福,可以从何着手? 在当下这一刻,我们如何对待长者?我们有没有期盼晚年来临? 我们如何面对身「痛」与心「苦」呢? 为什么李家麟医师说「怕麻烦」是烦恼根源呢? 什么是李医师口中的「认真地玩」来面对人生?如何活得轻松、开心呢? 今集「投智人生」继续与你听「闻」人生。 李家麟医师 香港注册中医师。 八十后,200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系,其后执业应诊,并作公众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医师惯常每星期与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桥底,为长者及无家者义诊。
详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集 望闻问切的侠医
李家麟医师 香港注册中医师。 八十后,200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系,其后执业应诊,并作公众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医师惯常每星期与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桥底,为长者及无家者义诊。 专访四之一 在香港谋生不易,是什么驱使80后的李家麟成为中医师? 他因什么际遇而开始每星期义诊? 李医师为长者嘻嘻哈哈应诊,有什么领悟? 我们香港人用什么眼光和文代取向,来看待晚年生活? 为何我们会渐渐遗忘了社区上的长者? 为何长者的知识、经验、做人态度,在现今的社会竟然有「最佳使用期」? 李医师认为,无论四岁儿童、还是八十岁的老友记,经已值得受人致敬。 为什么社会发展,将人以年龄分野,乃至将人的潜能零件功能化? 今集「投智人生」与你「望」见晚年生活,笑谈人生~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九集 — 大家手中的100元,举足轻重!
陈卓瑶女士 专访四之四 我们可用可不用的100元零食钱,对基层来说可以是应急钱?因穷困,有人宁愿「捱病」! 卓瑶道出香港贫穷实况,究竟贫穷源头在何处? 贫穷困境影响着老中青幼,你可以做什么? 放眼世情,幸有5岁幼儿「包包」同行,继续为街坊带来童真、搞笑与欢乐~! 泪中有笑的一集,愿你了解基层不足为外人道的实况。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八集 — 你愿与基层共享温饱吗?
陈卓瑶女士 专访四之三 卓瑶关心基层、贫穷长者,记下香港有血有泪的真人真事…… - 雪中送炭的烧味老板 - 协助嫲嫲拉纸皮维生的小姊妹 - 糖水伯伯纵然不再年轻力壮,但依然可以炮制美食自力更生 - 交了床位或劏房租金,基层市民尚余多少生活费? 基层有尊严、有能力,愿你关心、聆听、看见。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集的专访嘉宾是陈卓瑶。 卓瑶带着孩子「包包」参与「平等分享行动」,关心长者和基层,放眼社会实况。 曾任社工,着有《香港 你怎忍心看见如此贫穷》,记录香港社会中你我意想不到的基层苦况。 卓瑶最爱煮饭煲汤作分享,以食物温暖「老友记」的心。只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人都吃得饱穿得够。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七集 — 你愿人人有温饱吗?
知道香港社会苦况,难道你尚要冷漠? 在无意间参加由Benson发起的「平等分享行动」中,各界好友以「火柴」—— 超市券、食物换领券或其他物资,令基层「被看见」、感受温暖。 「三唔识七」互不相识,大家靠着什么理念凝聚呢? 即使是经济能力普通的学生,透过分享家中的纸巾、一小包米、少许粮食,好好去表达对基层、无依长者的一点关心…… 愿你聆听香港社会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集的专访嘉宾是陈卓瑶。 卓瑶带着孩子「包包」参与「平等分享行动」,关心长者和基层,放眼社会实况。 曾任社工,着有《香港 你怎忍心看见如此贫穷》,记录香港社会中你我意想不到的基层苦况。 卓瑶最爱煮饭煲汤作分享,以食物温暖「老友记」的心。只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人都吃得饱穿得够。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六集 — 香港穷人的辛酸,你愿聆听吗?
能够有时间收听这个节目丶有幸福生活的条件丶有能力去认识香港草根阶层的辛酸情况,已经值得大家感恩珍惜。 嘉宾陈卓瑶女士,自小因婆婆长期无私为一众贫困的「叔婆街坊」送上食物、汤水、毛衣,学懂日后为长者看英文信,送上饭汤。 自毕业后当了社工,接触更多的基层的朋友:司机、管理员、清洁工人、学童。 贫困,不分男女、老中青幼…… 卓瑶见着香港社会即使提供基本社福,仍然有老人家三餐不继,要到后巷、垃圾桶找食物、拾荒。受家庭问题而辍学的年青劳工,亦为数不少。 过去一年多,卓瑶日间上班,工余带着幼儿,参加「平等分享行动」,以「火柴」—— 超市券、食物换领券或其他物资,令基层「被看见」、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愿你细听卓瑶的经历。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集的专访嘉宾是陈卓瑶。 卓瑶带着孩子「包包」参与「平等分享行动」,关心长者和基层,放眼社会实况。 曾任社工,着有《香港 你怎忍心看见如此贫穷》,记录香港社会中你我意想不到的基层苦况。 卓瑶最爱煮饭煲汤作分享,以食物温暖「老友记」的心。只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人都吃得饱穿得够。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五集 — 100公里的坚持
校长鼓励学生参加毅行者,为了什么? 学生行山30至40多个小时,辛苦过后,有什么得着? 难道不觉自讨苦吃吗?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三集 — 想成功,只须一个理由
早上6点半,你在做什么? 恽福龙校长凭什么信念每星期一、五清晨四点半起身,与学生六点半由东涌行山上昂坪? 每年一度毅行者要在48小时内,完成100公里,非人人可敌。筏可学生没有放弃,取得完成证书,成功的理由只须一个! 学生参与毅行途中,面临滂沱大雨! 山路泥泞,他们如何渡过困境?
详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二集 — 赢在突破点
恽福龙校长舍弃大学教授的高薪厚职,无惧交通耗时,2009年任职于大澳佛教筏可纪念中学。面临杀校危机、「反叛」学生,恽校长如何投放智慧、建立校誉、树立学生人生观呢? 「反叛」内里的心声在渴求什么?
详情